風險管理
風險管理體系是指組織管理體系中與管理風險有關的要素集合,分別包括“風險管理文化、風險管理組織、風險管理策略、內部控制系統、風險管理機制、風險防控支撐體系和風險防范教育培訓體系”等。
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項目將從企業對與風險管理強相關的領域的“現狀調研”診斷開始,按照“風險識別,風險評估,風險報告、風險管理、風險預案和風險決策”工作流程,按照“風險評估、體系規劃、機制設計、制度建設和支撐保障”五大方面展開咨詢服務。
針對的問題:
1、企業可能未能全面識別潛在的風險,包括市場風險、信用風險、操作風險、合規風險、戰略風險、聲譽風險等。
2、缺乏系統化、量化的風險評估流程,無法準確評估風險的潛在影響和可能性,影響決策的科學性。
3、風險應對策略可能過于簡單或缺乏針對性,如風險規避、風險轉移、風險緩解、風險接受等策略運用不當。
4、企業可能面臨因未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而產生的合規風險,如數據保護、反洗錢、行業監管等。
5、內部控制系統可能不健全,無法有效監控和控制風險,包括財務控制、操作流程控制、信息管理控制等。
6、企業可能缺乏有效的危機管理計劃,對突發事件的響應速度和處理能力不足,可能導致更大的損失。
7、企業內部可能缺乏風險管理意識和文化,員工對風險管理的重視程度不足,影響整體風險管理效果。
8、企業可能缺乏有效的風險數據收集、分析和報告系統,無法基于數據做出風險決策。
9、對供應鏈中的風險識別和管理不足,如供應商風險、物流風險、需求波動等,可能影響供應鏈的穩定性。
10、隨著數字化轉型,企業可能面臨更多的技術風險和網絡安全威脅,如數據泄露、系統故障等。
11、企業可能忽視環境與社會因素帶來的風險,如氣候變化、社會責任、可持續性等,可能影響企業聲譽和合規性。
12、人力資源風險包括人才流失、員工健康與安全、勞動關系等風險,可能影響企業穩定和績效。
預期效果:
1、全面風險識別:通過專業咨詢,企業能夠識別并評估所有潛在風險,包括市場、操作、信用、合規、戰略、聲譽等風險。
2、增強風險評估能力:建立系統化的風險評估流程和工具,準確評估風險的可能性和影響,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。
3、優化風險管理策略:制定并實施有效的風險應對策略,如風險規避、轉移、緩解和接受,提升風險控制效果。
4、合規性與法規遵循:確保企業遵守相關法律法規,降低合規風險,維護企業聲譽和合法性。
5、強化內部控制:建立健全的內部控制系統,包括財務、操作、信息管理控制,提升整體風險管理水平。
6、提升危機應對能力:建立危機管理計劃,提高對突發事件的快速響應和處理能力,減少潛在損失。
7、培養風險管理文化:在企業內部培養風險管理意識和文化,確保員工理解并重視風險管理。
8、數據驅動的決策:通過建立風險數據收集、分析和報告系統,實現基于數據的決策,提升風險管理效率。
9、供應鏈風險管理:優化供應鏈風險管理,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可靠性。
10、技術與網絡安全加固:強化技術與網絡安全措施,預防和減少數據泄露、系統故障等風險。
11、環境與社會責任:考慮環境與社會因素,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感和可持續發展能力。
12、人力資源風險控制:有效管理人才流失、員工健康與安全等人力資源風險,保障企業運營穩定。
主要服務內容:
1.組織開展企業“法人治理、戰略需求、組織體系、風險管理、集團管控、內控體系、運行機制和風險管理團隊的專業化程度”等現狀全面調研診斷,形成企業風險管理現狀調研報告;
2.厘清企業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的需求、方向、目標,提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規劃;
3.設計風險評估模型和風險預警指標;
4.組織開展“風險辨識、風險評估和風險報告”,形成“風險源列表、風險矩陣、風險圖譜”;
5.撰寫風險評估報告;
6.開展“全面風險管理體系”設計;
7.開展“風險管理、風險應對和風險決策”設計,完善“管理機制、防控機制和關鍵流程設計”,建立風險事故責任追溯與懲戒機制,風險防控績效考核機制;
8.開展“風險管理制度和支撐體系(風險文化、信息化管控及風險教育培訓)設計”;
9.開展用戶培訓;
10.開展體系實施輔導服務。